分答:它跟任何东西都有关,除了知识
所以,分答的实质,与微博或者直播刚刚开始时候差不多,卖的是一种社交产品而不是知识产品:与大V直接沟通,要害在于“偷听”环节,它提供的是一种虚幻的社交联系的乘积。或者换句话说,它把私人的,独有的社交体验作为一种可复制的商品卖出去了。 社交体验是一种什么东西?我把它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1)关注(提供了排除于其他所有人的部分,因而让人获得了被关注感) (2)文字(专属于个体的服务) (3)声音(比文字更加亲密的媒介) (4)见面(类似于在行,但这就更加强烈的专有性) (5)亲密关系,或者更深入的资源交换 分答在干的事情比知乎更加密切,它拥有了一个貌似专有的声音(如果答主说的“损”一些,生活化一些,那一刻你几乎认为他真的成为了你的智囊或损友)。而偷听这件事又使得这种增加了一种社交的“窥私欲”和对比产生的满足感(你用1块钱听到了4000块钱的内容),这一切让人快乐。远远超出了内容本身的快乐。这种逻辑跟直播实际上是一致的。 就以三万人偷听的“啪啪啪最常用什么样的姿势”这个问题来说,王思聪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平淡无奇。(更何况这个答案实际上也是一个公众人物唯一能够提供的答案)但是由于王思聪“专门”回答了这一问题,同时又增加了一个声音属性(作为答者“本人”的声音的到场),所以它拥有了价值。 那么有人会说,这种价值至少可以让人获得一部分的利润,这对知识是有好处的。这或许正确,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个机制实际上受到展示内容所限(当然,这个可以通过一些产品构架上的改动来解决)但就目前来说,它更多有利于的是大V。而不是更多的“中V”或者“小V”。况且不像知乎是长文,微博还有个长微博,“中V”或者“小V”难以通过这个1分钟的平台来向陌生人展现自己的知识背景,又是听前付款。目前来看,它完全可能像微博一样,造成一种大V赢者通吃的局面。这恰恰不是一个有利于内容生产者的模式。 一个真正的知识社区的核心是什么样的? 我有一个观点:社交的核心是大V,知识的核心是中V甚至小V。尤其“中V”,即具备专业知识,在专业领域内拥有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这种专业影响力还没有变为更大的公众范围的影响力,他们也还没有到达事业的顶峰。(但至少已经是行业中的核心位置) 为什么这么说?一般而言,我们往往会假定,大V比中V或者小V更成功,所以看上去他们具有更多的知识,更有权威性。但是实际上往往不是。一个人成功,知识实际上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是如果考虑到一些负面因素,整体上看,大V不一定比中V小V好,甚至有可能更糟糕。 人们在比较知乎与微博的时候,往往愿意把知乎作为一个更专业,更精英的平台,但是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至少在上限上看,知乎差不多以李开复作为上限。而微博上较李开复知名度更高的大V还有很多。如果回到2011年的微博,看上去的舆论活跃程度与知乎实际上不相上下,但是从没有人想过微博会成为一个知识的共享场所。 人们认为共享经济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将认为知识的生产是脱离于交换体系之外,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所有的知识都是有成本的,尤其是知乎的知识,单说很多优质答案,非常长,这不是简单的就能写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有人愿意生产有知识的内容,也愿意做出咨询?第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能够回答:有知识,有素质,有愿意帮助他人的意愿,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是一种隐性的交换。类似于北美印第安人所举办的“夸富宴”一样,在社区之中,知识的交换通常通过“礼物”的交换而达成,这种达成不是一种赤裸裸的经济交易,而是在一定的礼俗规矩的维持下,进行的一种隐性交换。大家都这么做,既保证了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其他人提供的知识红利,又给自己有了一个展示空间,这对大家都是有利的。 早期,第一批知识创造者,通过知识的交换,获得了在其影响力范围外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在社区中获得了更高的地位,这种意见领袖的地位,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机会或者资源。(知乎的约炮传闻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一种这种想象的变形。)“中V”通常是一批在一部分领域已有很多权威性和能力,但是没有公众影响力的人。他们写文章实际上完成一种兑换,在某一行业中间的影响力,可以兑换为其他行业,和其他社交圈的影响力。并且对于某些名气光鲜,实际收入不高的职业来说,它也可以成为潜在的经济来源。(例如专栏或导流到公众号) 这种关系实际上是有上限的,在于一个人对这种社会关系看重的多少。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已经满足了最初的社交欲望,而新的内容提供的关注不能够产生影响,也不能兑换为实际的利益。那么维持他们的就只剩下了社区氛围,但这是脆弱的,因此稍微有风吹草动,这样的人多半就会选择离开。由知识社区自己生产的中V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对于更核心更有名气的,已经具有公众影响力的大V,他们更加忙碌,时间实际上价值更高。而这个交换的边际,就是这个社区的价值。 我相信分答可以在短期内让很多大V来试水,但是长期而言这依然是个考验:拿什么提供和满足大V想要的?用什么吸引他们长期提供优质的内容?就凭几千块钱?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识类网站的经营,应当是关注中V人群,以及鼓励更多的平凡人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某一领域的中V,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所谓的大量大V可以在短期内制造繁荣,造成更多的流量,但是他们客观上挤压了中V的空间,而大V实际上又不能够增加内容的干货数量。它唯一的好处是吸引了很多平凡的为名气吸引的粉丝。这对于运营者短期内是个利好,但到最后,这些比起生产内容更愿意盲目崇拜和点赞的粉丝会造成社区平均质量的下降,而这对于一个标榜知识的社区是致命的。 分答真正的意义:告诉人们有知识也可以做网红? 看到这里,我感觉我似乎很糟糕的批评了分答。但其实不是,对于分答而言,它有可能变为一个与声音有关的微博,一种新的与大V接触的方式,而通过大量的流量来分担成本,这个事情变得更简单了。如果分答继续做下去甚至可以与短视频相结合,它提供了一种“短平快”的直播方式:比“某一场发布会”“某一个游戏”更加碎片化的互动,而且又脱离了“脱衣服”、“打游戏”的低俗口水。而且“偷听”的价值也给出了比打赏更持续的赢利模式。 这是我说为什么我说,“分答”可能“跟任何东西都有关”。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