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它跟任何东西都有关,除了知识
那么跟不跟知识有关呢?上面我说,它跟知识其实关系不大。但是我仍然认为分答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进一步的,哪怕是粗暴的告诉了人们“有知识,就能扬眉吐气,直截了当的挣钱的”,“好知识是有价格的。”这两个理念。 是的,不是把知识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但是如果能够真的将一些知识网红成功挣到钱(不是靠运作,拉广告挣到钱,而是真靠回答问题挣到钱),并且能把“好知识是有价格的”这一点再进一步,已经难能可贵。 在“分答”之前,很多人都做过技能转换,或者短期有偿咨询的创业,但成功寥寥无几。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效果无法核实,有一部分是因为大多数人中国人实际上仍然不相信无形服务的价值,或者“专业知识是有价值”的。甚至许多人更愿意传播与相信“某某人在在行上被坑了”这样的消息,而不是真正谈自己获得了多少收益。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在“在行”上,一个行家里手的一节课价格大概在400-600之间。这实际上与某种保健服务的价格相差无几,甚至要低得多得多(如果你想找与在行同样等级的专业人士的话)。人人都知道,保健服务是违法的且只能逞一时之快,行家提供的指点不仅高雅可能是终生受益(而且保健服务实际上大多数人无法完成一个小时)。但是相当多人认为前者是一种奢侈消费,后者则不是。当然这个比较在逻辑上有很多的漏洞,但至少有一点:中国人至今对知识服务的估值是偏低的。 提到知识,所有人都在说“认知盈余”,但是这个过程首先要人承认无形知识(注意,不是学历)的价值,并且能够通过一种正规而精准找到自己最适合的知识提供者,并且通过一个合理的机制对质量进行保障。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而需要许多的前行者,它们也许未必成功的完成商业转化,但是它们无疑是这个链条的不可缺少一环。在这条长长的路上,许多人都作出了贡献:咨询公司带来了基本的模型,众包网站普及了把技能作为商品的理念,微博改变了国人内容获取的习惯,知乎贡献了多元化的知识范围和一个对专业人士尊重的用户群体,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打赏提供了最初可行的收益模式,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贡献随时即可得的支付手段,甚至相关部门对版权的扫荡客观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了人们知识产权的价值 …… 在这些发育了几年之后,才有在行,才有分答。 只不过,这一棒的下一个接力者,会是谁呢?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