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的十年,周鸿祎的蜕变与蛰伏
另一方面看,这一段经历对于周鸿祎本人的价值和意义可能也既深且远。 傅盛走后,周鸿祎全面接手360,自那时开始,周鸿祎开始真正从3721/雅虎时代的主打合作/取巧的运营思路,转向了扎实产品/赢取用户的口碑路线,并在最短时间内稳定了团队,带领360实现了极其强悍的商业模式。 前文所提到的“身为一个产品经理的周鸿祎,在这一阶段才真正臻至大成”,正是指此。 而另一个周鸿祎,也即“身为一个CEO”的他,经历了与傅盛这名左膀右臂及心腹大将的反目,无论其表面上如何强硬和强悍,其内心受到的冲击也势必是巨大的,这种冲击,很可能进而促成了他的一些反思和改变。 我隐隐觉得,差不多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老周身上的某些尖锐开始逐渐淡化下来。 以2011年为界,在此之前,老周在圈内树敌无数,从李彦宏到杨致远到马云再到傅盛、马化腾和雷军。而自此之后,老周在圈内甚少再树新敌,这一方面可能是360江湖地位已成,另一方面,也许多少也与周鸿祎内在的某些变化相关。 (五) 2011年3月,360正式登陆纽交所上市。 到了2012年,360的PC端产品和服务的月活跃用户数更是达到了4.25亿,这意味着360已经成为了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对老周而言,这是身为一名CEO的关键性胜利。 在过去3年里,他主导下的360以一系列极为强悍的打法击败了无数“安全”和“杀毒”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并开创性地构建起了一套以安全和浏览器占据用户流量入口,再依靠广告、软件下载分发等业务获得盈利的全新商业模式——在此之前,国内安全市场中没有人采用过类似的商业模式。 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节点,他也终于成为了互联网圈内数一数二,在网民和媒体口中可以与李彦宏、马化腾等人相提并论的大佬——证明自己不输给李彦宏等人,这正是当初老周创业的核心初衷。 2012年的周鸿祎,42岁,刚刚步入“不惑”之年。 这一时期的老周,巨大的成功也带给了他巨大的自信,你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的“不安”和“尖锐”已经越来越少显露出来,相反,他开始可以在公众面前更多流露出来某些“坦然”和“大度”。比如说,在2012年间,周鸿祎曾经先后数次公开赞扬过微信,称赞微信的创新性,称“腾讯布局移动互联网的50个产品,都比不上一个微信”等等。 以一个远观者的身份看,一个人的一生从低往高走,很可能会经历一个决定性的节点,一旦可以成功度过这一节点,你可能会在气度、魄力、势能等各方面都完全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而这个节点很可能是——一件你曾经摔过跟斗,并对之执着无比的事,你终于成功实现了它,证明了自己,并在此中名利双收。 对老周而言,这个时期,他可能就正是刚刚度过了这一节点,让自己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和状态中。 然而,2012年的老周,也并非完全就安静了下来。 (六) 2012年的周鸿祎,所扮演的角色,已经更多是一个CEO,而不再是一个产品经理。他开始更多需要去关注战略和策略,关注自身影响力的构建与输出,关注行业和产业的变化。 从2005年到2011年,360的胜利,是其在PC端的胜利。 然而,这期间,互联网格局已经又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移动端在开始全面兴起,移动市场成为了一个面向未来更加举足轻重的市场。 360在移动端的脚步不能说不快,早在2010年前后,360就推出了“手机360安全卫士”,其包含短信、骚扰电话拦截、垃圾清理、防隐私泄漏等各类功能,并迅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看起来,360在桌面时代以“安全”和“杀毒”占据用户入口,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凭借应用分发、广告和增值服务等构建商业逻辑的模式,在移动端又将重演。 然而,互联网世界中的敌人总是容易从无声无息中袭来,对360,也是如此。 2011年8月,雷军创办的小米正式发布了小米手机,此后短短1年内,小米手机的销量就达到了近1000万台。 因为其出货量的巨大,加上原生的MIUI系统,小米开始渐渐拥有了移动端的“入口”,成为了360等软件工具的“上游”。坊间传闻,当时的小米手机上,曾经连续收到过警告手机360“不安全”,提醒卸载的消息。 这样的境况,也让已经是一方大佬的周鸿祎再一次感受到了危机——他决不能真正让小米完全成为自己的“上游”。 由此,从2012年开始,老周的“炮口”开始对准了小米,他开始在各种场合公开抨击小米手机,称小米是“骗子”,“看不惯他们的做法”等等。 并且,老周也迅速行动起来,联合阿尔卡特推出了一款自己的名为“AK47”的360特供手机,而后360又分别联合海尔等厂商推出了数款特供手机。 看起来,“手机”这个移动端的核心入口之争,是被老周视作一场硬仗来看待,决计不肯落下的。 可能老周也没想到,这一仗,一打就是4年,且过程中的曲折远超想象。 (七) 2013年,小米势头不减,全年出货量接近2000万台。相反,360推出的几款特供机,似乎都反响平平。这让周鸿祎新一轮的危机感更甚。 同期,资本市场对于360遭遇的威胁也给出了反馈,在2014年中,360的股价从2013年最高的120多美元掉到了60美元左右,市值掉到70亿美元,退出了百亿美元俱乐部。 2014年12月,周鸿祎祭出了更大的动作:360与酷派成立合资公司,推出奇酷“大神”手机,周鸿祎任CEO,酷派集团董事长郭德英任新公司董事长,周鸿祎长驻深圳。 为此,2014年底周鸿祎甚至在360内部发布全员邮件,号召360员工:拿上AK47,跟我到南方去做手机!邮件中对于为什么360需要做手机也首次给出了公开回应,称“手机上的安全威胁是指数级别的,要在移动互联网做安全,必须自己做手机。” 而前文中提到的“像我这么倔强的人,总归会回来的”这一名言,也正出自这封邮件。 我觉得,这一时期,小米对360所带来的危机,可能已经开始让老周渐渐意识到:互联网江湖内波澜起伏实在太快,与其图一时之快,或许不如隐匿蛰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八) 2014年,对于周鸿祎可能是另一个蜕变的重要关口。 如果说,2008年与傅盛反目后带领360成功上市的这段经历,让老周从一位“江湖枭雄”成功蜕变为互联网圈内懂产品懂用户的一名一线高手,那么2012年到2014年这一时期,从公司发展受阻,到感受到移动端的威胁,再到反复对抗小米始终占据下风的这一系列经历,则可能让老周真正在气度、魄力、谋略、眼界等各方面都再进一层,真正成为了一名内外合一,更加通透的大佬和大师。 2014年底,程苓峰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过“周鸿祎是不是老了”的问题,其中有过这样的表述:
恰是在2014年底到2015年初的时候,周鸿祎开始公开感叹——互联网世界里的商业,就是冲浪。没有人可以永居潮头。 也是在2015年年初,周鸿祎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始公开反思:
也是在这次采访中,周鸿祎坦然,自己过去一年的经历,无异于一次“痛苦蜕变”,他用“Growth Pain”来形容自己当前的感受。 就是在这样的阵痛和思考中,周鸿祎和酷派联手的“奇酷手机”也没能在市场上赢得更大的认可。 (九) 虽然没能带领360成功逆袭小米,但进入到2015年之后的周鸿祎,却未必不是在变得更好。 还是站在外部远观,我的感受是,2015年之后的老周,开始变得更加深入浅出,公开骂人更少,更加沉稳,也更加平和。 那个身为CEO的周鸿祎,也许到了这个阶段后,经历了公司上市,名利加身的巅峰和此后的市场变幻对手威胁之后,才开始能够把一切变化和威胁视作是常态,可以从容思考和应对,而不再如此前与傅盛反目时一般,表面强权在手呼风唤雨,内在却可能极度敏感与脆弱。 一个敏感、追求“速胜”的周鸿祎,可能会更关注如何在外在气势和个体的口头争锋上压倒你,以及如何找到那些“毕其功于一役”的支点与你进行殊死搏斗和决战;而一个更加沉稳的周鸿祎,可能会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更加长远的布局和谋划让自己在时间的赛跑中可以处于一个相对的优势位置,天然就能够对你形成威慑。 我认为,恰恰是有了这个变化之后,老周面对外界的非议,开始有意识地让自己忍气吞声,更多开始蛰伏,去布局和谋划。 然后,才会有像推动360私有化回归A股,以及把360一分为二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 从1998年创办3721至今,周鸿祎在互联网江湖中,已经走过了18年。 如前所言,我认为360这家公司的发展史,其背后,实质上是周鸿祎个人一些性格、心性的蜕变史。 本质上来讲,我认为每一个人的性格和内在特质都是两面性的,就像一个人可能处事沉稳,但也时而会体现得缺乏魄力;一个人雷厉风行,但也时而会体现为急躁冒进。 但,假如能够有幸遍历人生事业中的各种高低起伏成败兴亡后,一个人可能会有机会臻至一种更加圆融通达的状态,这个时候,他可能会更加看透外部世界的变化,也更加认得清自己的局限与边界,从而能够学会尽可能规避掉自己性格特质中负向的部分,而是更多让自己不同的特质可以出现在合适的场景下,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说,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老周可能才真正可以把自己性格中天然“尖锐”的那一部分,转化为遇到对手打压和逼近时的“百折不挠”,可以更多把自己“取巧”的部分转化成了一些“局部战略谋划方面的出色”,可以把自己原本“急躁”的部分,转化为在面对取舍决策时的果敢。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老周可能真正开始把他潜意识里的那种“不安全感”和“脆弱”,转化成了更多在面对大环境变化时的居安思危,以及某种绝不甘于人后的倔强。 这样的老周,可能不会再像以往那般频繁成为媒体的宠儿,但却会是一个更加强大,也更加可怕的对手。(完)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