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为什么估值13.2亿?深度解析罗胖电商逻辑(上)
音视频技术的发展,苹果手机、视频网站的发展让这样一个善于说话的好“口活”,在可承受的成本面前,罗振宇有了春风般的舒展。在每一个一分钟的音频表达中,罗胖多年所积累的技巧、段子、节奏,都游刃有余地融化,对于内行人这是技巧,对于外行人这是舒服……核心是:节奏对了,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吴伯凡的“冬吴相对论”绝对有趣,但是同样的内容被罗振宇解读后传播得更远。原创的价值和二传手的价值,因为粉丝的数量级差别,以及表达方式的改变会结出不同的果子。也许因为罗振宇这张脸被太多看视频的人及时有效地记住吧,这个看得到的人所唤起的平民认同感——罗胖成了碎片时间的学习之友。 毫无疑问,罗振宇等到了一个他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个绽放是属于互联网视频和微信传播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稀缺阶段的风口回报。如在传统的专业平台上,他的身份可能还将是一个有趣的主持人。 同时等到这个风口的,也包括以罗辑思维为代表的一群新媒体。某种程度上,早期罗辑思维媒体传播属性上有着《中国企业家》、《创业家》等杂志传播属性的基因;互联网基因、电商基因是凡客和京东的架构影子。这或许是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各自牵头做自己最擅长的格局,人力、资源、快速进入都因为各自领域的专业而迅速领跑。在最初的合作中,三人也许并没有真正想明白未来;但他们进入了移动内容端稀缺的标准内容的风口。 粉丝数的快速攀升,伴随着微信用户的快速增长,已经让后来者门槛提升了,罗辑思维的人格背书已经让信任的鸿沟填平……以人为中心的传播,让罗胖这个替你读书的勤快人,每天镇定自若地面对几百万人的围观,每天一分钟音频,三分钟阅读,五分钟购物,每周一次30-45分钟的视频节目——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你觉得是死磕自己,可是一般人坚持不了。罗振宇的徽普陪伴,如同老辈人打开一张参考消息泡上一杯花茶,是时间的常态。 差别就在:以人为中心的传播,还是以事为中心的传播。 错过了人,就错过了一些事;错过了人,就错过了信任的早期红利。在优酷的视频网站上,“晓说”和“罗辑思维”是流量的双子星座。但是高晓松的晓说没有一个电商的后台,冬吴相对论没有粉丝的近距离陪伴,吴晓波的自媒体矩阵还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才能等未来,秦朔的朋友圈终究有些迟到……罗辑思维的2016年年货就过4000万销售了。 很多比罗振宇品牌影响更大的人,都在这轮膨胀中的移动端“铁人三项赛”中落后了。真正跑赢比赛的,是常规产品的标准化,是忠实粉丝的快速口碑。 正如2016年的新榜大会上,秦朔、罗振宇、吴晓波所描述的新媒体江湖,有些是想明白的,有些是看明白的,而有些是说不明白的……都是1968年出生的吴晓波和秦朔,他们分享过早期媒体红利的人,获得了媒体的高关注度。当然他们在此刻仍然是勤奋的。 对于70后的罗振宇而言,在最初的传媒红利中,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角。甚至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从幕后走向台前,做主持人做评论员做策划人,直到罗胖的知识“药妆”店人头攒动。 左起吴晓波、艾诚、罗振宇、秦朔,新榜大会现场自拍。这张照片也许会记录时代,三个自媒体、自品牌的此刻…… 延伸阅读: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