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增长放慢以后 京东最近都在忙什么?
对于京东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可能是在超市这个消费频次更高的业务上——归根到底是用消费频次更高的业务,来为电商业务带流量。如何让用户多打开几次、多停留一段时间,过去一年,电商平台做直播、做内容,盯上了生鲜、酒水,还投入了大量资金做自营超市业务。 天猫也做了类似的尝试。 差不多是沃尔玛宣布入股京东的同时,阿里巴巴宣布挖来了前沃尔玛高管江畔,负责天猫超市,天猫超市还高调宣布在未来三年要花 40 亿元花在补贴、供应链、商品结构及服务升级上。 已经归入京东的 1 号店核心高管团队则公开宣称要投资 10 亿元与天猫超市打价格战。沃尔玛入股京东两个月后的京东超市战略发布会上,京东商城消费品事业部总裁冯轶表示,京东超市和 1 号店的进口团队已经完成了合并,在京东的计划里,京东超市的目标是在三年内做到线上线下第一。 生鲜是一个让用户养成常来习惯的电商品类。2015 年末,京东将 3C 事业部负责人王笑松调去负责生鲜事业部,可见对这个业务的重视。 生鲜这个品类具备不小的发展潜力,但是所耗的成本也很高。过去三个月内,京东连续三次调整了运费标准,最近的一次,就是将生鲜商品与其他商品的配送费用分别计算。 与此同时,不怎么谈技术的京东,也开始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技术公司。 去年 11 月,刘强东首次公开谈京东下一个十二年规划,表示京东将全面走向技术化。在刘强东的设想当中,京东要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还有智能机器人这三个技术,改变电商、金融、保险的商业模式。 去年 5 月,京东宣布成立 X 事业部,研发送货的无人车、无人机、机器人、智能仓库等,成立半年就已经有 7000 多人。11 月成立的 Y 事业部,则是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做销量预测、智能定价、智能促销,总之,也都是为了提升效率、降低电商业务的成本。 在年初的一次采访中,刘强东描绘了消费者购物不再需要留地址,用人工智能技术计算出在最佳时间点用无人车把购买的商品送到最佳地点,他表示会在接下来 3 到 5 年时间里,重新证明自己,把技术创新做得很成功。 “过去很多人都觉得共产主义遥不可及,但是通过这两三年我们的技术布局,我突然发现其实共产主义真的在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实现。”刘强东在那次采访中说。 但是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前,京东还是要先解决亏损的问题。 电商之外的业务,京东在收缩 最早开始调整的是 O2O 业务。 去年 4 月,达达众包和仅成立一年的京东到家宣布达成合并协议。 2015 年京东到家成立之初,刘强东还称 O2O 是京东这一年的主要方向。但是一年之后,京东到家开通了 13 个城市,服务用户数量为 300 万。对比 2015 年核心业务年度活跃用户数的 1.55 亿,也只是相当小的比例。 合并后,两家公司使用“达达”的品牌。而京东集团持有新公司 47% 的股份,成为新公司单一最大股东。新公司 CEO 是原达达 CEO 蒯佳祺。 一开始这起合并像是京东到家新增了达达的配送团队,但是随着整合完成,京东到家已经归属于叫做“新达达”的公司,而原本属于京东到家的配送员,则回到京东的配送体系。 最近,京东到家关闭了部分上门服务的入口,京东相关负责人表示,发现用户更习惯使用京东到家来购买超市生鲜、水果、零食烘焙、鲜花以及医药等商品,而非选择家政保洁等上门服务。所以为了将精力专注在超市生鲜的配送上,选择暂时关闭上门服务的入口。 超市生鲜消费频次高、需求大 ,那些京东到家刚上线时一项一项铺开的上门业务,都被砍掉了。 接下来是烧钱更多的金融。 京东最近一季的财报显示,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统计下,京东当期的净亏损超过8亿元人民币,这其中京东物流和京东金融的投入占据了大部分。 也是在这一期财报里,京东宣布了京东金融的重组计划。公告称是为了便于开展某些外资被禁止参与的金融业务,并“更好地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 简单来说就是,刘强东会引入其他资本,将京东金融这部分业务从京东那里买回来,以便京东金融能够在国内上市。重组完成后,京东集团将获得京东金融税前利润的 40%,或在监管许可下获得 40%的股权。 2016 年初,在引入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的 10 亿美金 A 轮融资后,京东金融估值为 466.5 亿人民币。 而最直接的是,烧在京东金融上的钱在拆分出去之后,就不再体现在京东财报里。过去 8 个季度,京东金融、O2O 等新业务造成的亏损已经达到 20 亿元。 京东还没有公布京东金融具体的分拆时间表。紧接着,京东又把物流上的投入也转化为营收。在 11 月的物流品牌战略发布会上,京东宣布包括中小件、大件和生鲜冷链三大物流网络都开放给商家。 京东从 2007 年开始自建物流至今已经发展了近 10 年的时间。最近两年双十一,京东最爱说的就是自己的物流优势。到了淘宝、快递都停了的春节期间,京东也打了好多年的“春节不打烊”。京东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购买年货的用户数量、订单数量、消费金额都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多快好省”中的这个“快”,原本是京东拿得出来跟阿里巴巴竞争的优势业务,现在它要放弃物流方面的差异化优势来挣钱了。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