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猫眼CEO郑志昊|电影寒冬,猫眼如何实现蜕变?
郑志昊称,猫眼在分拆和战略重组之后,一方面邀请光线的智囊团,给猫眼团队内部进行业务培训,另一方面也在持续引入人才,加强团队能力建设。在与光线重组后,得到光线资源和运作经验的支持,对于电影项目的运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暑期档整个市场低迷的背景下,猫眼联合宣发的《大鱼海棠》《寒战2》等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猫眼参与主要宣发工作的《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也成功破亿。更值得一提的是,《使徒行者》在猫眼的助力下,成为暑期档的最大黑马,上映一个月,票房已破6亿。 猫眼电影宣发平台,可以依据大数据指导试映、路演、排片发行等全部宣传发行环节,做到精准的用户识别和用户触达,此前猫眼电影就曾参与《心花路放》、《唐人街探案》、《美人鱼》等40多部影片的联合出品或联合发行,有不少影片是档期票房冠军。 郑志昊透露,接下来猫眼还会进一步加强主控发行力度,最近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和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获奖的冯小刚新片《我不是潘金莲》,以及开心麻花第二部大银幕作品《驴得水》也都将由猫眼主控宣发。 更关键的是, 正如郑志昊最近在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演讲中强调的那样,猫眼拥有的这些平台能力,可以全部开放出来,通过价值的开放、服务的开放,链接一个良好的生态,帮助合作伙伴成功。 互联网+电影下半场,决胜生态渗透力 郑志昊称,从4月份分拆后到现在,猫眼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到了9月份,猫眼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39%,依然位列行业第一。 不过,其他平台也一直没有放松。在微票儿与格瓦拉合并、淘票票相继完成融资后,时光网也宣布被万达100%收购,在线票务平台的动作一直不断。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各方的竞争也就愈发激烈。 2016年上半年,在线票务市场已形成巨头垄断格局。但是随着整个产业的升级,互联网+电影在线票务平台的玩法发生了质的变化。一开始的在线选座订票的竞争渐渐演变为低价票补的肉博火拼,但当线上购票人数远远超过线下购票人数成为主流,各大竞品迅速走完跑马圈地阶段,这个时候,行业竞争就会进入全新的生态链和价值链竞争。 因此,将自身业务从在线票务领域拓展至影视产业链更多环节,实现竞争优势从“价格”到提供更多“价值”的质变,才是在线票务平台的未来。 “如果今天大家关注的仅仅是卖票的环节,我认为那还是处在互联网+电影上半场。我们在下半场,重点是要在做好基础能力的同时,深入到产业链里面去,为行业赋能,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郑志昊说。 “容易的将不容易,苦逼的要会苦逼。”在郑志昊看来,做互联网+电影平台,不能只做容易的事。只靠票补圈市场很容易,只靠讲故事融资也很容易,但是,短链条的生意虽然容易但是成长的机会太少,而只有做电影全产业的长链条,从上游的投资制作到中间的宣发以及下游的院线、售票、用户、服务、结算,都要参与其中的每一步,苦逼做活,才能将市场做大。 2015年,猫眼一年的交易额就达到了156亿,这对于电影行业的大佬公司们来说,已经是个令人吃惊的数字。 到现在,猫眼电影其实早已不仅是一个售票选座平台,而是一个围绕电影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各个环节提供互联网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的互联网+电影综合平台。从围绕消费者展开的媒体资讯、在线选座购票服务,到围绕影院的电子商务、用户运营、宣传营销服务,再到面向片方/发行方的电影宣传、发行服务,每个环节都有猫眼的业务布局,用郑志昊的话说是,猫眼有了“勾住各个环节的钩子”。 未来,电影行业会出现原来华谊、光线、万达、博纳这样的传统影视巨头,以及以猫眼和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影视巨头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代表着不同的思维,不同的商业模式。 但是,它们的未来一定不是此消彼长的过程,而是两大阵营会继续碰撞,互相竞争融合,最终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产业链布局的巨无霸,就像好莱坞六大一样,而成为六大之一,这也是王长田和王兴为猫眼设立的发展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猫眼电影正在悄悄地从平台型公司向生态型公司升级,未来,它能够顺利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电影公司之一吗? 对于猫眼来说,未来远不止于想象。 广告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