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战争:小米输在渠道 联想输在产品
湖南某省级代理商则告诉《财经》记者,省级代理商处理和控制下级代理商的这种纠纷已经轻车熟路。一方强势会扶持另一方,谁也打不倒谁,也不希望另一方垮掉。无论是OPPO、vivo高层,还是省级代理渠道,他们都认为“竞争产生销量”。 而对于陈明永和沈炜来说,给予分销渠道高额利润回报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足够大的销量和足够高的产品定位可以带来宽阔的盈利空间。 通过多年磨合和布局,OPPO、vivo不仅在事实上牢牢掌控了这个更加下沉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并向一二线大城市和周边国家渗透。还在中国智能手机公司普遍不盈利的情况下赚到了真金白银。 有接近OPPO、vivo的人士为《财经》记者估算,两家智能手机的利润点至少在8%左右。它们也因此被称为“隐形冠军”。 华为升级下沉渠道战略 如果不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迅速饱和,OPPO和vivo的增长还不至于如此爆发。 2015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首次出现了季度环比下跌,自此之后总量开始一蹶不振。全球市场也开始步入微增长时代,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仅同比上升0.2%。尤其到了2015年底,手机厂商们很快发现,无论是电商、运营商还是门店,一二线城市开始卖不动了。 手机厂商设定了两个突围思路:一是学习OPPO、vivo,向下沉;或者向外走,去东南亚等邻近国家。 几乎只有线上渠道的小米受到了最大冲击。小米2014年出货量为6112万部,比上一年几乎增加了两倍。但2015年小米只卖出了7000万部智能手机,没有达到雷军1亿部的预设目标。 小米手机在此时遇到了两个难题:完全没有线下渠道基因,向下走需要从零开始;技术专利储备薄弱,向外走的第一站印度就出师不利。 有人测算,其实从2014年一季度开始,T4-T6(城镇和农村市场)市场就已经开始快速增长,占到整体市场容量的50%,与T1-T3(省会、地市)持平。 小米在今年初就开始尝试和第三方线下渠道合作。但基本宣告失败。小米的互联网手机营销模式特点是成本极小的营销模式,零售价与成本之间没有太多空间。 这让小米和渠道商的关系变得很差。如果加价,消费者不干;如果渠道拿不到足够多的利润分成,就不会尽力推销产品。 其他厂商也在下沉渠道拓展中遇到了各种难题。因为这个市场不仅分散,而且杂乱、低效。 vivo副总裁冯磊的观点是,线下渠道涉及物流、效率、分销,尤其是县城、乡镇(四、五级市场)店面维护相当复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 他说,“一些公司浅尝辄止,只说不做。” 华为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最开始,华为直接复制OPPO、vivo模式。通过更高的渠道利润,占据店铺更好的位置,更高效的促销模式。这相当于与OPPO、vivo在零售卖场短兵相接。 这么做也没什么问题,毕竟华为无论在品牌认知度还是溢价能力上都更能吸引渠道商。 华为还自建渠道,今年初提出的面向三级城市到镇的“千店计划”,余承东称,目前已经完成了超过300个,年底可以实现1000个以上。 但有华为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大投入长周期,不可长期维系,要快速切入下沉市场,华为需要更高效的方式。 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在发布上半年业绩时强调,渠道进一步下沉是下半年的重点。 于是,华为内部对“渠道如何下沉”的具体模式进行激烈的探讨和论证。 荣耀总裁赵明在今年7月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提到“渠道众筹”的不成型战略。这个想法的核心是绕开重资产长周期的传统模式,利用华为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源,调动第三方渠道商共同完成渠道下沉的过程。 一个新的尝试是联合也在下沉的大型渠道分销商。 华为加入了迪信通近期对外公布的“云聚”战略。这个战略打算用化整为零的形式整合全国底层手机零售商,打造一个购销物流平台。 这个平台向这些加盟店输出专业的产品和销售技巧、厂家最低价格直供手机、运营商优惠政策、物流平台、售后、电商引流等多项能力。 双方一拍即合。华为需要用最快最精准的方式布局下沉渠道;迪信通需要爆品吸引渠道。另一战略参与方京东线上优势巨大,但在新的格局下也在探索线下线上相互引流的全新模式。 配合渠道下沉战略,华为还做好了产品准备。 余承东分析,相对OPPO、vivo,华为在小城镇没有产品优势。“它们占的是1000元-2000元的档位,我们占的是3000元-4000元的档位,太贵。” “国内就它们两家在做,我们都在袖手旁观,我们要去抢占那一块。”余承东表示,在这场渠道下沉战中,华为要补位2000元价位的中档旗舰手机。 余承东透露,华为将在9月的德国IFA展上发布这款手机。“我们的产品性能明显优于OPPO和vivo,所以我有信心。”他强调。 和其他智能手机公司不同,华为2015年1亿部智能手机销量中,一半来自海外。国内销量其实不如小米。这意味着华为在国内市场开发不足,但也意味着它在国内还有巨大潜力。 华为的模式还有待验证,这也为OPPO、vivo的未来上升空间打上一个问号。毕竟市场围墙不高,先发者优势无法保证长久的竞争力。 微妙的市场 手机市场的竞争和上升规律并非无迹可寻,前期百花齐放跑马圈地,遵循的是长板理论,后期优胜劣汰,考验的是综合能力,适用短板理论。 今年7月,vivo的一位高层人士告诉《财经》记者,vivo决策团队每天如履薄冰,在渠道和品牌营销之外,决策团队在技术开发能力、原材料、上游联合创新等方面感受到更多压力。尽管,vivo依然在高速增长。 OPPO、vivo凭借下沉渠道的巨大优势成为今年上半年的最大黑马,这在本质上和当年小米凭借互联网思维取胜是一个故事。 但最终谁能否留在金字塔尖,考验的是一个公司在产品创新力、渠道、市场、供应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缺一不可。 市场分析机构IDC预测,苹果三星等主流厂商将在下半年集中发布旗舰新机,因此下半年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将有望小幅反弹。 这对OPPO、vivo和其他国产智能手机厂商来说并不是太好的消息。从规律来说,苹果每年9月发布新一代iPhone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其他智能手机公司的销量。 如果不出意外,苹果将在9月后发布新一代智能手机iPhone7。但从目前流出的iPhone7工程机照片来看,iPhone7外观很有可能与现有的iPhone 6和6S机型相差不大。 美国新闻网站Quartz针对iPhone用户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iPhone7当真在设计上没有明显革新,超过90%接受调查的美国iPhone用户表示不会购买。 结合三星2015年凭借新一代曲面屏手机力挽狂澜,重回全球头把交椅的经历,二者生动说明了持续创新的产品能力是一切战略的基本底线。 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研发投入每年三四十亿美元之巨。这些研发投入不仅有照相机、处理器和算法,还包括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芯片、软件等。余承东说,这些创新投入期少则三五年,多则八年十年。 余永东认为,这是华为的脊梁,“随着能量不断释放,我们会越跑越快,让对手追不上”。 OPPO创始人陈明永在今年3月谈到OPPO的未来时也清晰提到,要让OPPO产品研发始终走在前端,并且线上线下同时攻堡,只有这样OPPO才有未来。 未来上述各方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排名,还需由这些战略是否能够有效释放来主要决定。 其他的智能手机公司也并未放弃对新产品创新的持续投入和努力。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