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http://www.0888zz.com/)- 科技、建站、数据工具、云上网络、机器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产品 > 正文

“运营怎么做?”,牛逼的COO和运营总监们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发布时间:2016-06-16 00:49:40 所属栏目:产品 来源:三节课
导读:特别提醒:本文为技术长文,尤其适合 3-5年 的运营从业者和创业者们阅读。完整读完约需要 8 分钟。运营的价值在哪里?很多人眼中,运营就是打杂跑腿,琐事缠身,各种出卖体

然后,慢慢找到一群 “知识界大 V” 成为其典型标杆用户,然后不断对外开始传递类似信息——“你看,古典、战隼以及其他 N 多知识界大 V 门都是这样使用印象笔记的”;“原来屌丝和知识界大 V 们的核心差别就在于能否善于利用印象笔记这样的知识管理工具为自己服务啊”。

通过官方组织或鼓励民间等各种方式先后发起和组织了 N 多活动,类似 “一起记晨间日记”,“月度目标大挑战” 等等之类的。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照大 V 们把自己的各种资料往印象笔记上放时,大家开始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月几十 M 的免费存储空间可能不够用啊!此时印象笔记推出了 “印象笔记高级账户”,只需每年支付 200 多块,即可享有每月10G 的上传存储空间……

围绕着高级账户的售卖,印象笔记前后也做了很多次有助于形成病毒传播的促销活动,例如两人同时购买一人免单、3 人同时完成某个任务可获折扣码之类的。

商业逻辑 3:免费 + 流量 or 数据变现

逻辑 3 与逻辑 2 略有相似,在互联网世界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该类产品的商业逻辑是:通过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慢慢积累起海量访问流量或数据、然后再基于已有的流量和数据通过引入有付费意愿的第三方实现变现(即售卖流量,售卖数据等)。

与逻辑 2 相比,逻辑 3 的主要区别或许在于:最后买单的者不是用户,而是第三方。这类产品的典型,是社区。

而这一逻辑的核心往往在于:是否能获取到足够多的用户,用户忠诚度是否足够,是否能积累下来可以持续带来新流量的数据或内容,是否可以积累下来付费方愿意为之付费的内容、数据或是特定氛围。

继续逆推,则该类产品需要运营端具备的核心能力是:

引导用户发生特定行为、搭建特定氛围的能力;

持续维系住用户形成用户活跃度的能力;

对于内容、数据和现有重点用户资源等的整合能力。

例:知乎作为一个社区的代表,从 2011年 上线以来,其站内的运营始终是围绕着以下几个点来做的——

如何搭建好一个特定的氛围。在这点上,知乎自己也多次表示过,早期引入的数百位核心用户认真、理性的回答风格奠定了知乎的文化基因。此外,知乎也一直在对外以各种方式输出传递着自己的一些理念。

优质内容、数据等的积淀。这个不多说。

核心用户的维系。知乎站内的一些核心大 V,至今都跟知乎官方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会有人定期与他们进行沟通,并邀请他们参加各类活动。

变现尝试。知乎积累下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 “人” 和 “内容”,所以知乎的变现也一直在围绕着这两者在进行着,包括但不限于出版、最近刚刚上线的 “值乎”、“知乎 live”、知乎产品的品牌广告展示(但品牌会经过挑选,且广告内容必须是与 “知识” 相关的内容)等。

以上,是关于第一个维度——商业逻辑。

接下来聊第二个维度。

二、典型用户行为频次

所谓典型用户行为频次,就是假如用户接受和认可了你,ta 使用你最核心的产品功能或服务的频次可能是怎样的。基本上这里也有几种可能——

用户基本使用你的产品功能或核心服务是一次性的;

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功能或核心服务频次中低,比如数月一次,甚至 1-2年 一次;

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功能或核心服务频次较高,比如至少每周一次。

这个频次的不一样,尤其会导致我们在关于用户获取方面要关注的重点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也来依次简单分析一下。

1. 用户一次性使用

这种类型的典型产品比如某些培训课程(如托福雅思),或婚庆服务,殡葬服务等。且毫无疑问,该类产品肯定是收费型的产品(用户一次性使用,还免费,那还做个毛)......

因为用户接受并使用该服务的机会基本只有一次,所以该类产品基本不用考虑花太多精力在用户维系方面。相反,该类产品更应该关注的事情,一定是:

获客渠道的铺设和广告投放;

销售转化的有效性;

客单价(就一次挣钱的机会,当然要挣足点儿啊……)。

总之,推广上要舍得花钱,只要最终的 ROI 能算平,怎么花都行。

举例,很多做托福雅思培训在运营方面会做的事基本是这样的——

在所有顾客会出没的典型场景下投放广告(比如高校、搜索引擎关键字、英语学习论坛等等),吸引用户了解自己的培训课程;

精细化运作销售流程,比如用户访问后会有在线人员接受咨询,或者会让用户留下电话,销售人员电话跟进,甚至是引导用户来参加线下公开课,在课后再有一个课程顾问跟进忽悠之类的,为的只是提高销售成单率。因为,来都来了,你要是不在他们这掏钱,必然就到其他地方掏钱去了,且以后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用尽各种方法(比如打包各种服务,包装得各种逼格高,提升上课环境上课体验,跟其他课程进行对比,甚至连带一部分忽悠啥啥啥的)把客单价做高。

2. 用户中低频次使用(如数月一次,甚至 1-2年 一次)

这种类型的典型产品比如汽车保养类产品、求职类产品等。

该类产品的特点是:不管用户多喜欢你多认可你,他每次使用完你,基本就走掉了,且距离下次他再使用你时间周期会比较漫长。

所以,该类产品在用户获取方面如果都依靠花钱投放和推广的话,一定亏死了……

相对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让用户每次产生相关需求时,都能够最快捷最有效的找到他们。

那么,类似求职找工作这样的事,用户在每次产生相关需求时,关于到底使用什么产品是如何决策的呢?

基本上有很大可能取决于如下几点——

我脑海中第一时间出现的在这个领域内的品牌是哪家?

我最近是否听到过身边有人提过或推荐过某款相关产品?

我通过搜索引擎、应用商店等渠道搜索 “招聘运营总监” 等相关关键字,看看会出来哪些结果?

于是,对于该类型的产品在用户获取方面更应该关注些什么,看起来也就很清晰了吧?

基本上,无外乎——

渠道铺设,占据入口。如搜索引擎、应用商店等地方,该占据的位置一定要占据,且能排得越靠前越好;

品牌传播,占据认知。不断通过活动、事件、媒体报道、PR 软文等各种方式面向行业和用户去传播你的品牌,提升大家对于你品牌的认知。

3. 用户高频次使用(至少每周一次)

这类产品就很多了,比如阅读类产品、社交类产品等等,都算。

该类产品的特点往往是:用户从了解你到接受你再到认可你,可能需要一点周期,但一旦 ta 真的接受了你,ta 就会变得很难再离开你。

另外,该类产品因为用户使用的频次比较高,所以理论上产生口碑效应和病毒营销的概率也最大。

所以,毋庸置疑,这类产品需要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以下两个——

通过补贴、活动、运营机制、用户引导等各种方式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如上面提到的印象笔记案例,再如滴滴和各种外卖类应用早期不断给用户发红包,都是为了培养使用习惯);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