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专项研究:中国最强大的互联网用户体验整合平台
我们的用户测试揭露了微信本身和涉及到的公众号里面大量的可用性问题。不过这并不奇怪,毕竟完美的用户界面还没有建立起来,但这样的结果对于那些相信迁移到一个新的平台或拥抱一种新的交互样式就能创造出优秀的用户体验的技术狂热分子来讲,应该作为一个警告了。任何设计仍然需要不断的打磨以适应用户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公司内部在臆想要让用户做什么。我们先举两个例子: 1、允许用户创建群组活动。 创建页面要求用户输入活动名称,但是在14个参与者里面,有10个人都忽略掉了这部分而直接跳到第二步输入活动时间。 虽然顶部输入域有“活动标题(必填)”的提示,但大部分测试用户还是会忽略掉它。 这个问题是由几个设计问题综合造成的:
2、城市热图是微信的一项功能,通过它你能查看选定位置的道路拥挤状况。 这个功能处在钱包→城市服务 → 城市热图目录下。参与测试的用户很难找到它。这样的导航路径超出了用户预期,这种费解的信息结构和难以觉察的命名规范都会使得用户遭受其害。 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是特别针对微信,我们已经在以往的可用性研究中看到它们很多次了。新的平台依然存在老生常谈的可用性问题,因为可用性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的思想和人们的真实需求,而绝不是不是技术。 七、基于文本的互动限制了使用针对用户跟公众号间的交互,微信支持两种不同的类型: 1、基于文本的。 用户可以向公众号键入一个数字或关键词从而收到公众号的一条即时回复消息。 ( 可能是自动回复或是由专门的运营人员生成)。 2、基于菜单/链接。 用户可以选择一个嵌入在文本消息中的链接或使用位于底部的菜单按钮进行选择。 有时候,上述两种方法都适用于一个公众号,但在某些情况下,只支持基本的文本交互。 故宫博物院的公众号:用户既能够回复0-6的数字跟账号主体进行互动,也能够通过点按页面左下角的菜单按钮进而选择相应菜单进行互动。 在有些页面中(不在本例中),文本消息中的数字选项本身就是可点按的链接(事实上,我们的大部分测试用户都尝试过这么做,结果都很失望。)。 在我们的日志式调研和可用性测试会议中,我们注意到文本交互页面的使用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有些用户在订阅一个账号后收到第一条消息后做出回应的时候。 他们也会偶尔发送一个关键词希望收到相关的匹配信息。无论如何,相比于费力的文本交互,大部分的用户更偏爱于基于菜单的交互方法。 当一个公众号底部的菜单栏可用时,用户便会依赖于它,将其作为一种更方便的交互手段。他们也会尝试点按在聊天消息中的数字选项以期作为一种更快的选择方法。 关于此次微信的研究,我们最初的兴趣只是在于更好地理解其会话式的文本界面。这种自然的用户界面的引人之处在于,它允许用户简单的表达他们的目标,然后坐下来,静静的等待程序帮他们做完一切。在用户在一开始键入请求后,他们不再需要任何点击动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设计似乎接近于可用性的终极目标——用户的操作成本为零(这样的设计假设了用户是能够建立目标的——一个并不总是成立的假设,因为用户并不总是很清楚的知道搜索的空间大小。)。 在微信中,我们并未发现任何有复杂的语言理解的证据。(那些有专人针对单个用户的请求进行回复的做法从长远来讲是不可能扩展的,并且该方法不在我们本次的研究范围内)。相比于一个真正的会话式的文本界面,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系统,它证明了网络科学家感兴趣于某种模仿移动网络世界进化的方式—— 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世界,诸如数字型菜单和关键字输入这样简单的交互方式跟更为复杂的基于用户界面的菜单并存。这些后来的方法因为其更低的交互成本而更受到微信用户的偏爱,然而,在这一点上,他们还没有完全抹去聊天窗口的界面。 八、结论:微信的整合创建了便利性如果对话式的用户界面并不是微信的一个强势所在,那么它成功的背后究竟有何秘密?当我们问及这些参与者他们最喜欢微信的哪些方面时,大家最常提到的就是其便利新。 微信的便利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微信作为一种移动服务,其整合性和朴素性尤其重要。因为屏幕尺寸的限制和易于出错的触摸输入,移动端上的用户界面势必更难使用。针对移动端设计时一个能够向用户提供无缝用户旅程的简单的交互样式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微信可用性的不同方面,参与调研的一部分人将其视为一个主要的优势(紧随便利性之后),当然也有人将其视为微信不好的一面。针对可用性,其实没有哪一个用户界面能是完全没有毛病的或者完全一无是处的,虽然微信的界面设计中有许多好的地方,但仍然存在一些肯定需要提升的地方。 参与者对于微信的偏好和不满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