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桌上的双面人生:一个既是连续创业者,又是并购投资人的心路历程
故事的另一面:在 Twitter 公司内部成为一名投资参与者 Seibert 所见证到所有投资案例中,每 17 个备选项目中才有 1 个能够成功晋级。在他参与的这些商业并购案例中,双方很容易在某个方面谈不拢。而在进入到他这个角色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并购的几种类型。 收购 这是最简单的交易,直接以货币价值来体现。目前其实是为了得到人才。即使这个产品到最后没有什么出路了,但是这款产品背后的工程师们仍然是无价的财宝。Seibert 说道:「很多公司都失败了,但是这其中的创业团队一直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着。这听起来确实很棒,但是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不容易,你需要在文化建设上做大量的工作,保证大家能够自发自愿地凝聚起来。」 就技术达成的交易 Increo 加入 Box 团队就是完全符合这个类型。Box 这个团队有着非常明确的技术诉求,他们要么自己来打造这项技术(也许需要两年的开发时间还要从无到有地筹建起来一支团队),要么可以自己把这项技术给买到手。很明显,后者的「性价比」会更高一些。 战略层面的交易 这样的交易很少出现,但是一旦出现,交易所涉及的金额也比较大。为了在未来更有效地去占领一个市场,你必须做战略层面的深度整合。Crashlytics 的并购就是属于这个范畴。因为 Twitter 此前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开发者平台,他们不仅仅是想要一项基数,他们要的是一款完整的产品,一个市场,一个能够被程序员社群所认可的品牌。Twitter 购买 Periscope、TellApart、MoPub 这些公司都属于这个范畴。 Seibert 解释道:「对于前面两种并购类型,一般来说都是初创公司在寻找大公司,往往是他们来主动的寻找合适的收购方。而在第三种范畴中,也就是战略层面的并购,这完全是相反的情况。是大公司的人在思考接下来我们该调整到哪个方向,我们应该投资到什么领域。这也是我到了 Twitter 之后最大的一个转变。我们在不断地搜索潜在的收购对象。」 恰好就是在第三种并购案例中,「自治权」往往成为了谈判桌上的一个条件。就比如说 Periscope 公司被 Twitter 收购之后,这家公司依然有着自己的办公室、路线图、商业计划书。往往这一类的并购最终是否成功,取决于加入的团队最后是否成功,所以很多情况下,加入进来的团队的「自治权」都会是必备的条件。 收购一家公司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开始的交流除了电话上的沟通之外就是在开会了,投资人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创始人的使命愿景,以及公司的商业发展策略。他们是从何处发展起来的?他们现在想要开发的科技是怎样的?他们想要打造怎样的团队?如果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的回答,那么 Twitter 会组织一次技术领域的深度座谈会,会上会有一组技术方面的专家来提出问题,用来彻底搞清楚为什么初创公司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发产品。 如果他们过了这一个关,接下来就是面谈了。在几乎每一个并购案中,收购方公司都将面试初创公司的全体团队成员,这个环节中,收购方关注的不仅仅是初创公司的创业想法,而更重要的是两家公司文化上是否契合。诸如 Twitter 这样的大公司很关心外部的这群人怎么能融入我们的团队中。如果在这种契合度不高的前提下贸然让新成员加入,很容易拖慢某些商业进程,而且会把原本完好无损的环节给破坏掉。 「Twitter 这支团队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做调研,确保他们要引入的这批人会在 Twitter 内部受到欢迎,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技术固然重要,但是文化上的契合度的重要性要高于它!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解决问题有各种方式,而一支优秀的,适合的团队却是不容易遇见的。 所以正是由于这一点,收购方会跟每一个团队成员面谈,他们想找出这里面能力最弱的员工而不是最强的。有些时候,你不能为了挖掘某几个明星技术人才,就把所有人照单全收地吸收进来! 初创公司能做什么才能最大化自己的价值? 你比如拿出百分之一百的精力,热情出来,充满行动力且有坚守的原则。「让我们假设你现在已经创业一两年时间了,现在你有点儿累了,你误以为一次收购会让你提前进入到休假模式。大错特错,事实恰恰相反。你必须拿出全部的能量出来,以百倍的精神来接受投资方的质询。如果你觉得无法达到这种状态,那么最终并购谈判很容易就崩掉了。你需要思考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比如收购你的大公司往往会有着深层次的战略构想,那么一旦你被收购之后,你是落在了战略构想的哪一条线上?从长期来看,是否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需要你和你的产品呢?请在进入到实质性的收购条款之间,对这些问题想上一遍又一遍。」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