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根:高校院所实验室“技术变现”迎来黄金时代
前不久,在北大一八九八咖啡馆的一次内部分享中,一位多次成功创业的技术极客分享说,他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成为了几家发展状况优良的公司的股东,并获得了很不错的回报。知识和技术,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资本,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价值。 属于实验室的历史性黄金机遇 曾创业做过多年技术培训的陈荣根,也在很早就看到了这个趋势,并且从2015年就开始带领创客总部悄悄进行着战略转型。 彼时,中国创投圈正在经历一场盛大的泡沫,开始集体反思并收缩资本出口;创客总部则逆势而行,集中火力加大投入。聚焦的中心,是一个相对冷僻的所在:高校院所的实验室。 “实验室的极客们正在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他们的影响力不会再仅仅局限于科研本身,而是通过产业协作辐射到全世界的现实应用中,同时取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帮助他们顺利、稳妥地走出实验室并发展壮大,是创客总部的新的使命。”创客总部合伙人陈荣根不无激动地说。 科技成果转化,并非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数十年来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对此,陈荣根表示,这和内部沉淀以及外部的大环境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不过,这一切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历史正在开启新篇章。” 在他看来,这是一片即将迎来繁盛时节的沃土,正处于春意萌生的前一刻,看起来沉寂的土层下面,孕育着一股强劲的能量。 这并非浪漫的幻想。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的陈荣根,更愿意用数字佐证他的判断。 陈荣根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厚积薄发,中国的科研实力正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他援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组数据:中国各学科论文在2005— 2015年10年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有15011篇,占世界份额的11.9%,排名世界第四位。另外,2014年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 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为5505篇,排名世界第二位。 陈荣根说:“所谓厚积而薄发。在中国的技术储备上,我认为已经到了量变引发质变的临界点。接下来要做的,是把领先的技术从实验室拿出来,更好地服务我们的产业。” 他的论据,除了数字,还有当下的宏观经济背景。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十年,和人口红利有着直接关系。可今天,这种红利已经不在,我们不能再走劳动密集型的老路。技术创新,是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形成新的优势”,陈荣根认为。 另外,他表示,中国传统行业正处于转型的节点,而模式创新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难以形成突破。机会,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和知识,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更有力量的‘资本’。” 陈荣根指出,“模式创新主要应用于个人消费领域,虽然想象空间巨大,但风险也同样极高,最后能走出来的企业凤毛麟角。技术创新则不一样,它和产业结合紧密,很容易找到发挥价值的点,而且,容易变现。” 前沿技术创新和研究集中发生高校院所,包括大型企业的研究院,还有高校或中科院的研究所等。 陈荣根认为:“一般公司的技术研发多集中在应用层,很少关注底层,而高校院所则凭借多年的底层技术沉淀,有望厚积薄发。加上当下的创新创业环境非常好,这是实验室的‘极客们’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8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从政策上进一步给予了科研人员更多利益保障。 创客总部要做的,便是帮助这些专注技术研发的极客们,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带到市场上来,通过技术转让或者创办公司的模式,创造巨大的价值。 战略转型 正在孵化10个实验室项目 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创客总部就已经开始挖掘并孵化高校院所的实验室走出来的项目。截至目前,正好积累了10个。“有4个项目正在进行深度合作, 两个项目正在走合作签约流程,四个项目正在孵化交流中。其中有两个来自北大、三个来自清华、两个来自北航、两个来自中科院、一个来自天大。项目领域非常广 泛,涵盖微型发电器件及自供电电子产品、自主飞行无人机、健康监测模组、体感游戏机、微型光谱仪、变胞机器人等等。” 陈荣根介绍了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 一个项目是“变胞机器人”,可根据环境条件“变身”多种爬行动物形态,如同“变形金刚”。 所谓“变胞”,可以通俗的这样理解:一件物品的功能结构能够在瞬间打破既定形态变身成另外一种结构。 在学术上,变胞机器人遵从的是一种叫做“变胞机构”的原理:把能在瞬时使某些构件发生合并/分离、或出现几何奇异,并使机构的有效构件数或自由度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构型的机构称为“变胞机构”。 “变胞机构原理”由天津大学现代机构学与机器人学国际中心主任戴建生在1998年提出。在2015年8月份的第39届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机构学与机器人 学大会上,戴建生曾因在变胞机构理论研究与国际引领中取得的突出成果,被授予2015年机构学与机器人学终身成就奖。该奖项自1974年设立以来,仅有 27位国际顶级机构学与机器人学领军专家获得。 也正是在戴建生的带领下,变胞机器人从理论走进了现实。它用变胞机构替换传统爬行机器人刚性腰部结构,利用变胞机构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需求可进行自我重 组和变拓扑的特性,提高爬行机器人的稳定裕度、狭窄弯道穿越能力、腿部可达空间、步态协调性等性能指标,从而提高爬行机器人的整体灵活性和对复杂环境的适 应能力,进而提高移动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和实用价值。 最重要的是,这种机器人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应用在航空航天、地质勘探以及抢险救灾等多个领域。比如在地质灾害现场,它能够在废墟中自由行走,并且通过手机等多种控制设备远程遥控拍摄视频或者搜寻生还者。 值得一提的是,该变胞机器人的动作可编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编写个性化的控制程序,以期更好地完成作业。而这,也让变胞机器人的未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另外一个项目是“微跑小蛙”。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