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 过去10年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广告倒退的10年
“您的广告也实在是太多了些吧. 我累计已经在各种区看了,不下十次了..”
“她,是我最亲近的人。 但也许,正因为相距太近,反而有了距离。 那个时候,我好想逃开。 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 有一天,她竟然在QQ上出现。 当与她相隔在地球两端,我才逐渐读懂生活,读懂她。 对她的思念因为距离而不断放大, 对她的偏见因为距离而消失不见, 距离远了,心却近了。 爱,突然变得清晰, 唠叨,变得动听。 不论母亲离我有多远, 弹指间,我觉得,她就在身边。 ——12年相伴,腾讯。” 我觉得腾讯这个广告是个分水岭,它前面有YAHOO大师系列(陈凯歌、冯小刚、张纪中)为代表的高起点的第一代互联网公司广告;而在腾讯 “弹指间心无间” 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广告开始退化,在凡客做出 “挺住,意味着一切” 也没能阻止中国互联网公司广告的退化。 门户时代逝去的荣光 2006年YAHOO推出了大师系列品牌广告(冯小刚《跪族》,陈凯歌《阿虎》,张纪中《前世今生》)可能是搜索和门户时代的中国互联公司广告的巅峰,这一系列广告投资大、起点高、影响深远。虽说是广告,但这类型的广告还有着电影般的 “造梦属性”,通过几分钟的广告满足你做梦的愿望,梦醒后你会发现已经接受到了广告主想要表达的品牌诉求。 YAHOO 生活因找到而快乐 这些广告虽然看起来很笨重还带着一股子固执的 “工匠” 气息,但你能感受到来自品牌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品牌对自己诉求的清晰认识,这时的广告正如互联网开始的时代一样:笨重,但清晰又美好。 尴尬的微电时代 说到做梦,一部《梦骑士》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广告 “微电影” 时代。 “人为甚么活着?为了思念?为了活下去?为了活更长?还是为了离开? “去骑摩托车吧!” 5个台湾人,平均年龄81岁,1个重听,1个得了癌症,3个有心脏病 每一个都有退化性关节炎 6个月的准备,环岛13天,1139公里 从北到南,从黑夜到白天 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 人,为甚么要活着? 梦 不平凡的平凡大众” 微电影成了4A到1A或者小作坊广告公司的标配,那时候很多人像着魔了一样不好好的沟通和传播,一心只想着拍微电影。广告片变成故事片,必须加上情节,你想拍个短片?NO,必须要加入广告。 这段时期的中国互联网广告尴尬又迷茫,它们在广告和内容之间摇摆。一方面洞察不了中国网友的人性,所以不敢自信的大大方方拍广告,另一方面由于写不出经典的故事来独立制作好看的短片,只能围绕广告植入需求编一些情节和故事。 这几年产出了无数的所谓 “微电影”,在消耗金钱的同时也消耗了网友的耐心。“人,为什么活着?” 演变成了 “人,活着就是要拍微电影”,幸好凡客和黄晓明一起,奉献出了 “挺住,意味着一切” 这个经典,但也只能算着互联网公司广告的最后一次挣扎。 “七岁,立志当科学家; 长大后,却成为一个演员。 被赋予外貌和成功,也被赋予讥讽和嘲笑。 人生即是如此,你可以努力,却无法拒绝,哪有胜利可言。 挺住,意味着一切。 没错,我不是演技派,Not at all,我是凡客。” 广告沦为制造声音和话题的工具 在 “微电影” 日渐式微时,小米制造了一个微博上的250万转发,这250万转发不仅解决了中国互联网广告摇摆的问题(不再摇摆,广告和内容都不要了,就制造声音就行),也把中国互联网广告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广告,必须制造声音”。 回过头来看微博的高转发以及后来的微信 10W+,都是以阉割品牌诉求和减掉情感传递为代价的,但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沉迷于这种制造声音的方式,后来还演化成了 “广告不仅仅要制造声音,还要引起话题”。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