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给生活带来了哪些麻烦与困扰、对品牌植入策略有何影响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以前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深感其晦涩,对“媒介即讯息”这句话更是颇为困惑,这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对营销又有什么意义?最近对此有了新的感悟,分享给大家。 前段时间在写《发现营销SDi白皮书》「价值植入」这部分的时候,突然对此多了一点感悟。 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环境下,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观念可以给营销实践带来哪些帮助。 要做到这一点,让我们先从麦氏这一观念的基本含义出发:以传播学和媒介环境学的视角观察社会,麦氏注意到,如果取一个更长的历史跨度来看,媒介本身对人的影响要远远超越其所承载的信息。相对于我们通俗所说的“内容”,媒介本身才是更重要的“讯息”,媒介的特性在更大程度上改写着我们认知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方式;而与此相比,媒介所承载的“内容”对人的影响反而居于其次。 来看看以下这些现象能否成为对这一观念的有力注脚:
那么,了解这一点,将对营销人的工作带来何种影响呢? 宇见认为,更多地从“媒介即讯息”的视角去考量营销的几个重要环节,将有助于营销人更好地实现创新用户价值和创建用户认知。 从SDi的观念出发,我们认为,对“媒介即讯息”的考量首先需要始于“洞察”,在《发现营销SDi白皮书》中我们谈过,洞察是对人性、需求、用户心智、情感及其外在行为模式的持续理解;以及随着文化、科技、商业的趋势改变,对这些要素所发生变化的积极感知与响应。那么通俗说,不可避免地,营销人首先需要从“媒介环境”的角度,来审视当下媒介特性对用户生活的影响,并深入思考这些影响对用户行为模式的改变。 这些洞察需要透过现象,下沉到对用户更长远的生活真实性的思考当中,这些思考指向了对新的用户价值的“发现”,是基于当前媒介特性对这个快速流变世界展开的一系列反思:
比如,红星美凯龙的新广告——《更好的日常》就隐含了这种洞察。 这支广告的真正动人之处并不在于邀请到了5位享誉全球的设计巨匠,也不在于高圆圆的献声配音,而是细致入微地洞察到——家居设计正在偏离它的真实本色:如今,越来越多家具,正在成为设计师们浮夸炫技的摆设;越来越多的家具,正在成为人们炫耀“平行自我”的道具,展现Bige的标签,成为那些朋友圈里转瞬即逝的“行为艺术”,而非更好地去“体贴”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广告关注到在一个人人皆媒体的过渡传播时代,媒介特性对我们看事物眼光与对事物态度所起的变化,通过这个洞察,品牌提出的价值主张才得以直指人心:
广告的文案继续从细节处支撑着这种洞察: 让日常生活变好的 并不是那些可能一生只有一次的惊喜 而是弧度刚好不会撞到的桌角 随意关上抽屉时的优雅手感 会自动调节光线的灯 和温暖又容易打扫的地毯……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