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http://www.0888zz.com/)- 科技、建站、数据工具、云上网络、机器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外闻 > 正文

东北的形象变迁:从阳刚的“共和国长子”到春晚上的乡土气

发布时间:2017-02-06 23:41:23 所属栏目:外闻 来源:公号“中国城市中心” 导语: 每一年春晚上语言类节目,都是东
导读:副标题#e# 原标题:东北的形象变迁:从阳刚的“共和国长子”到春晚上的乡土气 来源:公号“中国城市中心” 导语: 每一年春晚上语言类节目,都是东北艺人大展身手的地方,把东北人乡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成为经典春晚式引人发笑的机制。

  王洪喆: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就是有一种文化地理的精神分析。如果说真的进到东北的社会里面去看不同的人群,东北人其实对赵本山,对二人转的态度是有区别的。那些国企里面的老工人,尤其可能比赵本山年龄更大的那一代人,他们真的是一点都看不起赵本山,也不会去模仿赵本山,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对他的侮辱。

  但是从我父母这一代开始,经历了自己身份的危机。从改革、从下岗开始,赵本山在国家获得的新的身份,包括全国人民对东北形象新的指认,就使得赵本山所代表的那样一种文化在东北这个改革、改制的社会中最具有优越性。最理直气壮的人是什么人?就是最早下海的那些人:他们跟赵本山本人的经历是类似的,最早从体制当中开始经营他的文化资本从而获得收益。其实赵本山最直接代表的,其实就是这样一部分人。

  他是跟体制有联系的,但是体制的好处已经不是公平分配给所有人了,用宋小宝的话来说不是“雨露均沾”了。通过这种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地理,资源开始在少部分人身上聚集——就是东北最早富起来的这批人。然后,二人转也是为这些人服务的一种文艺。你如果去刘老根大舞台,你去看那个内容,就是非常直接的金钱,中间会给小费,一次我都见过上万块钱的小费。那个场子就是一个类似于斗富的舞台。舞台上是角儿,下面几个老板就要斗富,谁给的小费多,献的金玫瑰多,演员就会讨好谁。所以在本地,这样的人是最理直气壮的,那他的这种形象,就会训唤其他的阶层。这种认同背后又一个基本的经济基础的支撑。

  刘岩:80年代的东北国企工人不会在身份上认同赵本山,但却真的非常喜欢看他的表演。在80年代初的语境中,匮乏问题可能是最真切和最迫切的问题,不只是物质的匮乏,也包括文化的匮乏。这种匮乏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过分的单一,像评书,很长一段时间,连经过改造的传统题材评书都不能说了,只能说革命题材的新书。我们的老师辈那代知识分子在“文革”后有一种普遍的对于书籍和知识的饥渴,没读过的书拿过来就读,没用过的知识话语拿过来就用,老百姓在大众文化层面也是如此,所以80年代的大众文化有一种极端的混杂性,袁阔成讲的《三国演义》、邓丽君唱的歌、中国香港、日本乃至墨西哥的电视连续剧会成为同一个人群的流行文化。这种混杂性是对匮乏的反应,过去没吃过的东西太多了,现在摆了一大桌子,每样看着都喜欢。80年代东北城市观众喜欢看赵本山呈现的他者奇观,应该也是在这个语境里面。

  王洪喆:这种俗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命题。西方19世纪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伴随着通俗文化的出现,对应的是莎士比亚代表的精英文化。工业人口的劳动方式与大规模娱乐的内容和形式是相关的。社会主义其实是想回应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工业化的过程,不要复制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而试图创造一种社会主义的俗文化,或者社会主义的通俗文化/文化工业。这个里面是否有对所谓人类那些很原始欲望的压抑,从文化上都给净化掉,可能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反思的命题。

  后赵本山时代:流散的东北形象

  刘岩:赵本山1990年在央视“综艺大观”演过一个叫《老蔫完婚》的小品,是那一年春晚小品《相亲》的续集,徐老蔫到深圳去和马丫结婚,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直观地凸显出了鳏夫爱情故事的历史修辞:新爱情就是新时代。从早期央视春晚小品到后来的电视剧,鳏夫爱情故事是赵本山作品的一个常见的叙事模式,这个叙事模式的共同特征是,过去的爱情、婚姻、亡妻可以只字不提,几乎等于不存在,鳏夫爱情像是初恋。关于赵本山身份的主流叙述,与此高度同构,也是把前史叙述为空无:他好像来自一个自在的民间,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农民出身的民间艺术家一下子获得了成功的机遇。这种叙述遮蔽的是国家对“民间”建构和组织的历史。

《钢的琴》剧照《钢的琴》剧照

  赵本山在发展自己的二人转产业的时候,表达了对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的感恩,说看到很多二人转艺人在洗浴中心等场所讨生活,他很痛心,所以希望把二人转艺人组织起来,能在正规剧场演出。他描述的现象是事实,但这个事实的历史前提是,国家对民间文艺的有效组织的解体。甚至“二人转”本身就是国家组织和建构的产物。二人转在1949年之前叫“蹦蹦”,长期被官方在整饬市容风化的名义下打压,几乎处在半地下的状态,直到新中国发展“民间文艺”,“蹦蹦”表演者才获得了“民间艺术家”和“地方戏演员”的身份,“蹦蹦”这个能指因为携带过去的污名化记忆而被抛弃,改称“二人转”。不只“二人转演员”的身份,就连二人转一些最显著的“民间形式”,比如今天人们最熟悉的两个招牌性表演——舞彩绸扇和转八角手绢也都是在社会主义文艺会演中创造出来的。社会主义文艺会演和调演体制,正是赵本山作为“民间艺术家”逐级晋升的基本途径,1990年的央视春节晚会只是这条体制化的途径中的最后一个站点,1990年的赵本山的身份早已不是农民,而是城市国营文艺单位的正式演员。而即使在进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之前,从中学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到莲花公社文艺宣传队到西丰县剧团到铁岭县剧团,他也一直都在国家的“民间文艺”生产体制的有效组织中。

  而赵本山通过央视春节晚会塑造东北地方“民间文化”代表这一自我形象的时刻,也正是使他获得成功的“民间文艺”生产体制解体的时刻,再没有民间艺人可以复制赵本山的成功,因为这条成功之路依托的历史条件已经不存在了。不能成为另一个赵本山的东北民间艺人,最好的选择是去本山传媒做演员,或者做本山董事长的徒弟。这时的赵本山已从成功的“民间艺术家”成为了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借助在央视春晚积累的象征资本,将“东北文化”产业化。赵本山由此成了破败的东北文化工业的接收者。他接收的不仅仅是作为“民间文艺”的二人转,还包括更主流的文化空间和文化人才,比如著名的刘老根大舞台旗舰店其实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京剧和评剧荟萃之所——沈阳大舞台,比如《钢的琴》的导演张猛,在克服重重困难拍工人电影之前,也是本山传媒的员工。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